查看原文
其他

她一退圈,今天的瓜我全不想吃

毒Sir Sir电影 2021-09-16

内娱最近又刮起一轮吃瓜飓风。


Sir这两天是持续看呆。


先是华晨宇&张碧晨&某网的三方乱战。


后有吴亦凡VS都美竹及一众匿名受害女性的大型团战。


爆料内容,涉及出轨、小三、植发、约X等劲爆词汇;

对战形式,包括视频、音频、文字、硬核专访和光速道歉等,五花八门。



不过抱歉。


Sir还是不太关心八卦。


况且目前信息混杂,并无实锤,明星们除了排队发律师函也没有任何回应,无法定论。


Sir更关心的是这些八卦背后。


长期存在,并越来越急迫的一种担忧——


内娱,还剩下多少真正看得清、摸得着的偶像呢?


带着疑问,Sir想安利一档节目。


跟着远离狗血与喧嚣的镜头。


走近一位最近刚退圈,却因为退圈再次刷屏朋友圈的“女神”——



放学后

After school



陈慧珊“退圈”(这一退圈,粉丝集体为她拍烂巴掌)的事Sir写过,大家都大概了解情况。

前段时间有网友发现,她悄悄转行,去深圳某家英语培训机构担任英语老师。


简历上,只简单介绍自己的教育经历,以及与英语教学相关的“TVB英语台节目主播”,只字未提自己作为演员的辉煌过往。

一时间网友感叹她才是真·独立女性

事情曝光之后,教育机构也回应称,陈慧珊是2012—2017年在此担任教师,现已经离职。

网友再次感叹,她才是真·低调女神

Sir后来才发现,这事还有后续——

辞职之后,陈慧珊去哪了?

答案就在这档《放学后》:

陈慧珊与丈夫,花费四年,走过英国、纽约等地,自资超过七位数,自制的教育节目。

陈慧珊更亲自全程参与策划、监制、主持、后期和剪辑……

如此用心,效果如何?

几乎没有“效果”。

节目上线一年,豆瓣仅101个评价,简直凉凉。


Sir不想它就此沉掉。

毕竟,凡是点开看过的有缘人,都说被“治愈”。


为何治愈?

《放学后》并非仅是一档教育节目。

陈慧珊采访了各行各业的人物:政界官员、创业者、大学教授、中学老师、培训班老师、学生。

以及,那些陪伴她身边最亲密的同伴:

胡杏儿、宣萱、吴镇宇、李若彤……

△ 陈慧珊、胡杏儿、宣萱三人同行英国录制《放学后》

在Sir看,这也是一档顶级的“明星访谈”节目

顶级在于——

看这些承载无数人喜爱的明星,在最熟悉的人,最平实的镜头面前。

如何通过自揭疮疤的方式。

还原一个个真实可触的人。




01

李若彤对谁哭了?

不是她妈妈,不是她经纪人。

是她的班主任。

在中学班主任面前,李若彤揭开了她的“期待”

29岁的她,是最美小龙女;54岁的她,是马甲线女神。

给人印象,自信而从容。


可谁能想到。

54岁,中六的她,是彻头彻尾的“学霸”。

成绩名列前茅,课余还是学校各项活动的司仪队长,什么都要咬着牙争第一。

直到中六后。

她慢慢跟不上课程,成绩狂跌,李若彤就这样选择逃避,放弃学业,让所有的老师都很诧异。

中学记忆,是她内心的一道锁。

30年后,《放学后》带她回到母校,找到旧时的班主任。

聊了什么?

也没聊什么。

只是李若彤见到班主任,便像曾经那个少女般,扑上去。

“哇”一声哭了——

“我很气自己。”

“我自己想不通很多东西。”


班主任看在眼里,但没说什么。

只是等到这位少女哭完鼻子后,扶她坐下。

看着她眼睛,搭着她肩膀。

像哄一个中六学生一样说:

不要紧,都过去了


这当然是一句“废话”,一句烂大街的安慰。

关键看说的人。

班主任的这句话,让她有了一次回望自己的机会。

重新看李若彤对班主任哭诉的两句话是什么?

“我很气自己。”

“我自己想不通很多东西。”

她一直在跟“自己”缠斗,却误以为这一路走来是因为他人的“期待”。

一句话当然无法让人瞬间释怀。

《放学后》只是给了李若彤一个机会。

不是放下。

而是面对——

面对那个从不放弃的“自己”,一直咬着牙跟李若彤较劲。

我觉得你的人生很丰富
你比其他人多了一种东西
虽然有时候咀嚼它
未必是很甜蜜的东西
但它会令你未来的生命
更加有人力
更加能够将经验与其他人分享



02

《放学后》请来的都是陈慧珊的好友。

她们在演艺圈相互扶持,互相欣赏,身上有许多共同点:

独立、自信、豁达、平静。

可访谈过后Sir才知道,她们还有一个隐藏共同点——

这里没有一个对自己心软的明星。

香港演艺圈“开心果”,宣萱

印象里,宣萱是个乐天派,状态松弛。

这种乐天是怎么来的?

宣萱请来了自己的“姐妹”,英姐。

节目里宣萱嘴上一直称她“姐姐”,可镜头一转,却是位白发苍苍的老人。



简直现实版《桃姐》。

英姐,萱萱家里的佣人,陪伴宣萱一路成长。

英姐已退休多年,住进了老人院,宣萱会经常来看望她,带她出去兜风。

摄影机面前,宣萱笃定地说:

“今天的我完全是英姐带给我的。”


今天的我?

那“昨天的我”呢?

她曾经的人生主题并非快乐,而是“困惑”

12岁独自去英国读书,她困惑——

人为什么要学历史,好讨厌啊,向前看不就好了吗?

长大后,经历同龄朋友意外去世,她困惑——

人为什么要交朋友,为了失去吗?

总之,她不快乐。


可每当不快乐,宣萱总会想起英姐。

节目里她提到英姐的两个标志性动作

一个,叠衣服。

小时候英姐就在宣萱房间里,安静地叠衣服,日复一日,并无怨言。

另一个,讲“金句”

英姐平日有很多口头禅,并不是什么大道理。

就是些老人家的唠叨:

什么,“怨饿不怨饱”。

什么,“知足常乐”。


什么意思?

小时候宣萱并不懂,甚至没有留意这身边的一切。

可英姐就是一直这样坚持。

重复又重复,不厌其烦。

直到宣萱长大后不断回望,才恍然大悟:

“快乐”,原来不是一种追求。

而是责任。

对身边人的牵挂,对所拥有的事物的珍视。

并以快乐的方式,传递给更多的人。

我希望可以把握自己所拥有的
可以做更多帮助别人的事
我觉得有能力就要回馈




03

媒体采访中,陈慧珊谈过自己制作这款节目的初衷。

一个来自聂宝言的灵魂拷问——

如果不懂得爱惜自己
不会知道怎样爱别人
不懂爱别人
怎么会有希望呢?


她带着疑问开始制作这档节目。

“教育”,便是她最大的疑问。

陈慧珊2012年在香港大学读教育学硕士,2014年继续攻读教育学博士,2017年毕业于香港大学教育学博士。

陈慧珊说,这是她的个人选择,不是人人都需要重返学校。

只不过是,“学习”更容易让她实践这三个阶段:

我在何处?我往何方?如何抵达?


但在学校里的学生,就会思考这些问题吗?

陈慧珊重返校园后,发现从小孩到博士生,都越来越困惑。

问教育学的教授,对方无语。

谈起现在香港的一些家长。

幼儿园半天制,这些家长还嫌不够,下午会安排去另一个学校上课,周末的兴趣班也安排得严严密密。

她认为这样是过犹不及,小孩本应是在玩耍中释放天性的。

这些小朋友才几岁
就已经变成了成年人
只有上班而没有下班


问博士导师,对方无奈。

她在学校里遇到越来越多痛苦的年轻人。

求学之旅很艰难,需要自律,需要提出问题研究问题。

他们会经常自我质疑,“我做的事情有意义吗?”


甚至问孩子本人。

陈慧珊更是心头一凉:

我想过很多东西
但现在没有东西能提起我的兴趣


面对这一切,《放学后》终究没有给出答案。

甚至。

节目每拍一期,她的困惑就越深:

假设一个人最晚30岁的时候毕业,那剩下的几十年时间,要怎么面对生活的挑战?

那这节目就没有意义吗?

当然不。

《放学后》的意义,不是得出答案,而是寻找答案的过程本身。

正如节目背后的陈慧珊。

做演员不够。

那就去当老师,当老师还不够,那就亲自走出去。

一部《放学后》不够,那就再拍。

系列三部曲的后续两部,《开学前》《在学中》还在拍摄中。

这也是为什么Sir说。

你能在这档节目看见一个个足够真实的人。

他们在重复碰壁那些不确定的困惑中,逐渐侧写出一个清晰笃定的自己。


本文图片来自网络

编辑助理:小津安4郎



还不过瘾?试试它们




9.6还在升,今年剧王居然它

结局破9,恭喜世界前三「渣男」

这「少儿不宜」越杀疯朋友圈我越怕

天下苦饭圈久矣

24年,终于等到「刘德华」刷屏

看来「滚出娱乐圈」还是便宜他


: .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,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,轻点两下取消在看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